您的位置:首页 → 开悟出自哪里-开悟出自哪里的故事

什么是开悟,怎么开悟

所谓开悟,即开佛知见,悟无生,在禅宗里面叫做破初参,破初关。

修行人通过长期甚深的禅定,或观修,彻底照破五蕴身心的假相,彻见一切所追求的,留住的,拥有的,所修所证的,所见之诸境界都是因缘假合的梦幻泡影,从来没有真正生过,也没有真正灭过,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具足一切,清净无余,能生万法。

这时行人会彻底明心,局部见性,会见到自性的冰山一角,但还不是真正的自性,会明白,心妄起去修行,只不过是虚妄的造作,从此便成无事人。

开悟前是除贪嗔的虚妄造作,开悟后是随缘观照去习性,同时圆满智慧的过程,习性去除一分,法身圆满一分。

Ø

行人开悟破初参,断见惑,证我空,转七识末那识(恒常我执)为平等性智;

Ø

进一步去除习性断思惑,破重关证法空,转六识意识(分别思虑)为妙观察智;

Ø

通过服务众生,圆满智慧,去除根本无明,断尘沙惑破牢关,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证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谓证入亦是方便说,实无一法可证,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为什么要开悟?所谓小悟千千万,彻悟只有一次。

用六祖的话说就是:

不论方便解脱,只论见性。

不管修行什么法,中观也好,止观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动中禅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见性的路上来,如果没有见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会修成方便法,如果见性,再方便的法对行人来说反而修成了究竟法。

所以,历代祖师对未见性之前称谓盲修瞎练,都在感觉和境界里打转,因为方向不明确,一直在门外,无论再怎么用功,再怎么精进都无法解脱,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损慧命。

见性后,才算真正入门,道心才真正坚固,对法,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疑惑,会得到相对的大自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正式开始。

二、 彻悟时的特征1、 贪、嗔之心彻底熄灭,不再复燃。

这个现象比较明显和强烈,当这个点到来时每个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认证,自证自知。

就像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发动机熄火,没有了驱动力,贪嗔没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从此彻底熄灭,遍计烦恼消失,但因习性而产生的根本烦恼还在,所以车子还会习惯性的往前走一段距离才会停下。

2、 初得法眼净,对自己所修之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对其它所有修行法门一闻便知其要义,对诸佛法理会初步融会贯通,并能给予他人具体指导。

特别是对执空、执有、执中道、执感受、执境界等修行过程有更深入的体证。

3、 断除我见,开悟时见惑断,见惑如石,坚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见,我慢熄灭时会直接断尽粉碎掉,如虚云祖师所云:

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如隆波田尊者所云:

如紧绷的绳子断开,再也接不上。

如六祖所云: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体来说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还不算彻悟,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是关键,是站在妙用的角度来说,这是彻悟的的标志。

见惑虽断但思惑还在,根本烦恼还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丝缠绵不绝,所以一时还断不了,随着习性渐除,思惑进而渐除。

自性妙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

因缘所生,依缘所显。

一切法离开助缘都无法独立存在,比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食物,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就连地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

二是:

相对而立,相生相现。

万物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比如黑白,因黑显白,因白而说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

矛盾中发展,失衡中平衡。

没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会发展和代谢,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发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暂的平衡。

比如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四大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直到因缘散尽。

四是:

非人为,非自然。

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空不是人为的操作,因为人无我,法无我,但又不是自然的发展,因为缘起中又有人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虽然不是人为能成的,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还是山,进入无修无证的真正无为法,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目标,方法,境界,位次等有为法,开悟后因明白本无所证,本无所得,本来具足,没有修者,也没有证者,更没有开悟者。

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会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这时行人没有任何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没有过多的一个字来形容。

如果有人说我见法了,见明色了,见光了,见生灭了,见缘起了,见佛了,见空性了,见到全圆的觉知等,这都还没开悟,还在我见、我能、我是里面,还在有修有证的阶段。

三、 容易产生的误区误区一:

很多行人认为见到空性了,就是开悟。

很多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其实是见到了空性,佛教对空性有详细的定义,空有十八空:

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义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无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诸法空。

不可得空。

无法空。

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

这个时候行人见的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空,所以穷其一生枉费功。

包括动中禅,越到后面越容易掉到空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即使开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无我涅槃里,这也是个过程,我就是在这种偏空的境界里长期不自知,认为长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脱,其实还在二元对立里面,只要有空就离不开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证就离不开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误区二:

还有不少人掉入禅境里,认为这就是开悟或证果。

我曾在此境界迷恋5年,从第一次参加禅修的第4天开始,就进入一种离相,看一切东西都有一种距离感,没有以前那种黏着的感觉了,内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别是禅修期间几乎没有,一直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笼罩着自己,吃饭,行走,说话等身心活动都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在知道,这个时候看经书也容易懂,心想: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说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其实完全不是。

这种能知,能觉,能照,能离相,能智慧增长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年,期间一直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直到5年后贪嗔之心熄灭时,我才发现之前的境界,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禅境,一种障碍,一种梦幻泡影的假相,原来这个世界法尔如是,还是和没有修行前一样。

也没有了离不离相,空不空,觉不觉,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别。

这时才真正明白心经所说的: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醒悟,觉悟,开悟,顿悟

人的一生,就是修行。

不断醒悟,觉悟。

开悟是一种量变,而顿悟,是升华。

很难达到的境界。

在人的成长中,醒悟,觉悟与时俱进,开悟靠灵性。

它在某些方面会发生,而在思想上是比较难的。

道理人人懂,做起来不容易。

我喜欢书画,不太懂。

看好看的,修江武公路,驻小川,每天看一遍《西狭颂》摩崖石刻,不远处有李可柒的刻字,甚是崇拜。

过一年后,每次看到李可柒刻字,内心讨厌,这字还敢刻石。

因为古人的刻字在傍,没有可比性。

后来在白水看《新修白水路碑记》,年经月累。

二年后,忽一日明白了书法好坏,一眼分出优劣。

开悟了,懂书画了。

看周易,六十四卦不解。

遇一道士,他说,动与静,变与不变。

苦思,半年后登山,至五凤山顶,面向西方,看夕阳西下。

才明白人立天地间,乾坤不变,二纯卦,三十一对离卦。

开悟了。

时空定位,轮回。

才可占卜,预测。

醒悟,觉悟是认识转变,开悟是量变,顿悟是生智慧。

开悟证果是怎么回事?

  您这个问题非常专业,开悟证果都是佛教专业术语,请容我耐心。

  一、开悟:

是指修行人通过佛教导的方法,见到了自性,就叫开悟。

当然,请不要误会,不是用肉眼看到,自性本体没有形象,也无法用肉眼看到。

具体开悟的方法很多,禅宗最为著名,“开悟”也是禅宗修行的目的。

但不管什么方法,一定要断除思维分别才能做到,就是停止思维,佛教专业术语叫没有“妄想”,这恰恰是我们凡夫的死穴。

我们凡夫想停止思维万分之一秒的时间也办不可能,这是从非常细微的角度来说的。

“开悟”也是非常困难的事,用黄念祖大德的话来说,想要在这一世开悟,需要有“三世天子福,七代状元才”。

意思是把三世当皇帝的福报和七代状元的才能加在一起,此人才有可能开悟,是“有可能”,还不是一定开悟。

  二、证果:

佛教把在修行过程中破除种种烦恼迷惑,到达了相应的境界之后,称为“证果”,好像你本科学习四年,并通过了考试,拿到了毕业证一样。

佛教中的证果按照大乘小乘的不同,其证得的果位也不相同。

   1、小乘果位:

果位分为四个,可简称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如果一个人断掉了三界中的见惑,那么就证得了小乘初果——须陀洹,这是佛教中最低的一个果位,属于圣人了。

证得了初果之后,虽然还没有出离轮回,但是永远不会堕落到三恶道,死了之后,升到天上,寿命终尽,再来人间,如此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断掉了三界中的思惑,即出离轮回,永无分段生死,证得小乘中的最高果位——阿罗汉。

   2、大乘果位:

果位分为四十二个。

修行人不但断除了三界中的见惑和思惑,也断掉了三界内外的尘沙惑,并破除一品无明惑,证得了一分法身(法身也叫自性、佛性、真如、实相等等名称),则证得了大乘菩萨中最低的果位——初住,然后继续破除无明,一直到破除第四十二品无明,则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佛。

  三、说明:

开悟和证果并不能划等号,开悟了,但没有断除见惑,则还是凡夫,不能称为圣人。

禅宗开悟者大多如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利根上智之人可以做到随悟随证,但是如凤毛麟角。

小乘四个阶位的圣人虽然证得了果位,但是并没有见到自己的佛性,所以不能称为开悟,只有大乘初住以上的菩萨才是既开悟又证果。

  四、补充:

如上所述,凡夫想通过一般法门开悟证果,连梦也梦不到呀。

万幸的是,佛给我们宣讲了一个特殊的法门,不需要断除各种烦惑,可以在这一生当中出离轮回,并证得最高的佛果,那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人说末法时期不可能有人证果,是吗

楞严经开悟的五个境界是什么?

楞严经开悟的五个境界是:

色阴尽境界——自性光明,受阴尽境界——身心脱落,想阴尽境界——真幻一如,行阴尽境界——出入无碍,识阴尽境界——天人合一。

色阴,这是五阴的开始,破五十阴魔的起始,所以至关重要。

因为万事开头难,也因为是从这里开始,修定者开始与凡夫划出一道真正的分水岭。

入定入静则是唯一的方法,因为阴魔是潜伏在心的深处的,只有进到深处才能使其现形而发现它们,然后才谈得上破解,否则就始终会在你的法门不自知中绑架着你。

色阴的结束是受阴的开始,这时进入的状态是怎样的呢?佛说:

“色阴尽者,见诸佛心。

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这时自己的心开始接近佛心了,就像一面通透明净的镜子一样可以照见一切,看得明明白白但又知道都是幻相而已。

到了受阴尽而进入想阴的境地,佛说“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就如同鸟出了笼子而飞入无际的天空,可以在从凡夫到佛的境界之间来去自由。

这时的境界虽然还不彻底、还有漏,但已经是一种真正的成就了。

行阴,行就是行为,行阴就是造作。

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就是静坐时心里是静的,自己一个人时心境是平的,可是一到了事上就完蛋,原形毕露。

所以王阳明才说: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出定后之所以要破行阴之魔,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识阴区域,就是那个根元的区域。

唯识学中的八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根本识,乃人所本有的连通于造化的宇宙识,识阴区域所触及的正是阿赖耶识。

也就是说,这时要跟天地宇宙真正连通了,行阴尽是开始,识阴区域则是完成。

《楞严经》之悟

对于智慧的增长,我们从未止步。

佛法讲宇宙真理,《楞严经》168个字(三细六粗)对照,和大家分享一下! 《楞严经》第一至三卷佛帮助修行人从万法万相没有出现之前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是帮助我们「见性」叫会相归性。

那么第四卷呢!佛用次第圆融的办法告诉我们无形无相的真心怎么变现为江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花草树木的,又怎么变现为佛菩萨、天人鬼畜等一切有情众生,帮助我们「明心」。

「觉非所明」的基础、精华。

说尽了十法界万法的来龙去脉,从根本全局上开示了宇宙人生真理! 大家一定记住了! 觉非所明」觉;

表大光明藏,方便说为「真空」第九识。

「觉非所明」“明”;

表第一念叫生相无明。

一般把生相无明说为因,把业相无明说为果。

也可以把他们说为一个“能”一个“所”。

在某种意义上讲,生相无明也就是业相无明。

细心分别,「生相无明就是第一念」,我们心里动了一个念,业相无明也就是应运而有。

因明立所」“所”弟一念,三细无明之一「业相无明」, 第八识、阿赖耶识。

生汝妄能」“妄能”第二念,三细无明之二「转相,无明」,「第七识」“见分”。

炽然成异」“异”第三念,三细无明之三「现相无明」,「胜义色法」,种子胚胎。

无同无异」「境界为缘长六粗」之粗相(总概括),十法界万法已成就。

相待生劳」“劳”六粗相之一「智相」 「后七转识」 劳久发尘」“久”六粗之相之二「相续相」。

「劳久发全」“尘”表之粗相之三「执取相」「第六意识」。

「自相浑浊」六粗相之四「名字相」使十法界分条缕析、有条不紊。

劳烦恼」六粗相之五「起业相」,身口意三业,「尘」身烦恼,「劳」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六粗相之六「业系苦相」,轮回受报之相! 朝闻道,夕可死矣。

不明之时,未知太多。

心之力,弥久远。

空, 不空, 空不空。

成长在路上,欢迎各位前辈多多指导。

【90天无戒老师写作主题训练23】。

你知道六祖惠能大师听经开悟的秘密吗?

是根性利。

钝根的众生是达不到的。

请问各位学佛同修,常听人说:六祖慧能大师闻一句金刚经而开悟。难到慧能大师悟道的因缘真只是一句话吗?

释迦牟尼佛开悟讲过: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通过佛祖这句话,我们知道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

一切众生都能开悟吗?佛祖讲了: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的自性都是一样的,或者说一切众生都来自同一个自性,所以一切众生都能开悟,这是佛祖给我们吃的定心丸,你一定能开悟。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不能开悟呢?佛祖也讲了:

“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如果破解了自己的妄想和执著你也就开悟了。

佛祖是放弃对苦行的执著,明悟中道,然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而开悟,这是佛祖开悟的因缘,其他人没有这个因缘,在菩提树下打坐一辈子都不一定开悟。

六祖通过五祖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而开悟,这是六祖开悟的因缘,这句经文其他人听一辈子,读一辈子都不一定开悟。

儒家最后一位圣人王阳明通过睡在石棺材里苦思冥想,在电闪雷鸣之夜开悟,这是圣人阳明先生开悟的因缘,其他人模仿也不一定开悟。

通过分析佛祖、六祖、王阳明等古圣先贤开悟的因缘,我们可参考几点:

一、他们每个人开悟的法和因缘都不一样,因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通过每一个法都可以找到自性,因每个人的业力,根性,因缘等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妄想和执著也不同,破解的方法也不同,法无定法,找到适合你的法才是开悟最好的因缘。

二、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愿望,佛祖是为解脱众生一切苦难,六祖是为了成佛,王阳明是为了成为圣贤,想开悟必须要有一个伟大的愿望,才不会迷失自己,才能产生无穷的动力,愿望是开悟的关键因缘之一。

三、他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的苦难。

佛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但因为是皇子过的也是富贵的生活,看到众生的苦难,而决心离开皇宫,离开父王,离开妻儿,放弃美好的生活,经历多年苦行,哪种苦除了佛祖我想没有任何人可以承受,最后只剩一个骨架子,死里逃生后才在菩提树下开悟。

六祖是从小父亲就死了,和母亲相依为命,砍柴为生,一直过的是苦日子,得到五祖的衣钵后还逃亡了十几年。

王阳明曾经有着辉煌的仕途、光荣的出身、众人的夸耀和羡慕,因反对宦官刘瑾,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穷山峻岭,渺无人烟,瘴气弥漫,人已中年,自己体弱多病,孤家寡人,只剩痛苦与绝望,睡在棺材之中开悟。

孔子3岁父亲就死了,和母亲在困苦中生活,一生不得志,奸人陷害,在多个国家颠簸流离。

真应了那一句“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想开悟就不要怕吃苦,佛祖是主动找苦吃,六祖是生来就苦,王阳明既是自己找的也是被逼吃苦,通过吃苦看破生死,通过吃苦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最后苦尽甘来,吃苦应该是很多人开悟的重要因缘之一。

以上是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抛砖引玉,希望多一些人能开悟,并分享出来,如果能总结出一套适合所有众生开悟的方法和流程,哪怕是只让一个人开悟了,也是功德无量。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