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群字的由来-群字的由来过程

“的”字造字的来源

此字始见于篆文,原本作“旳”。

隶书、楷书作从白、勺声,是“旳”所分化出来的字。

“旳”字,《说文》解释为“明”,而日光明亮就白,故俗体字改成从白。

在六书中属於形声。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居所有汉字之首。

汉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一门艺术,这要追溯到仓颉造字。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的组词小的[xiǎo de]旧时平民、差役对官绅自称之词。

怎的[zěn di]疑问代词。

怎么;

怎么样:

大哥~不见?。

我偏不去,看你能把我~?也作怎地。

目的[mù dì]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

想要得到的结果:

~地。

~是想探索问题的由来。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汉字的造字来历至少两个?

“鱼”字。

鱼字是从鱼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象形字。

造字本义:

有鳍、鳃和流线体型的冷血水生脊椎动物。

从“鱼”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篆书、隶书、楷书、简化字字形,就可看出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鱼字的演变“明”字。

明字是一个会意字。

造字本义:

明亮,清晰明亮。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

从“明”字的甲骨文、金文、楷书字形,就可看出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明字的演变。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中国的文字经过漫长时间演变为我们现如今熟悉的模样,那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字的来历和起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1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多年了。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关于汉字的产生,过去曾有过多种说法。

关于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仓颉造字。

古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要利用打结的绳子来记事。

一天,仓颉请属下去市场用一匹马换二辆车,而属下却搞不清楚是一马换二车还是一车换二马,结果错误百出,让仓颉伤透脑筋。

仓颉利用绳结记下黄帝交待他办的许多事,也是越弄越胡涂。

于是仓颉开始研究,如何把图画变成文字。

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仓颉,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异,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人所不能见。

传说中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人创造了文字,可见文字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当然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不是个人发明创造,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关于结绳记事。

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

《易·系辞》上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

结绳是帮助记忆,传递消息的方式,曾被广泛使用。

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八卦说 。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

"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

《易纬·干·凿度》认为:

干卦,天字的古文;

坤卦,地字的古文;

离卦,火字的古文;

坎卦,水字的古文;

巽卦,风字的古文;

震卦,雷字的古文;

艮卦,山字的古文;

兑卦,泽字的古文。

对汉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认为起源于图画。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

“他(原始人)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 他还讲到“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里形象地讲述了汉字的起源。

也就是说图画是用来记事、表示意思的,他和文字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等于就是文字。

只有当图画的线条趋于简单一致,能够读出音来,并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的时候,就成为最初的文字了。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

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

声、形、象、数、理。

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 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相关知识:

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 大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文化繁荣的'

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1、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

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 3、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4、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说:

“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许慎《说文解字·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

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2 汉字的其源有种种传说,但多数说法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

不过无论谁创造,早起的汉字十分形象。

因此我觉得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就可以了解汉字的构造,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虽然现在的一些字失去原来的形态,但是追溯起源,总能找到汉字起源的蛛丝马迹。

我首先了解了“月”的由来:

天空中最明显的事物就是太阳和月亮,古人很早也留意到了,所以想把月亮写出来。

太阳是圆圆的形状不会变,古人就用“⊙”来表示,但是月亮也用“⊙”表示不是分辨不出来了吗?幸而,月亮的形状是会变化的,有新月、满月、半月等形状,既然不适合用满月的形状,就用新月的形状造了“月”字。

甲骨文中的月字不是刚好像一弯新月吗?中国传统的历法,如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一个月,所以与月有关的字还有“期”、“望”等等。

了解了“月”的来历,我觉得很有趣,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字无穷的魅力。

除了“月”字,我还了解了“船”、“日”、“书”、“羊”。

的来历,是我牢牢记住这些字的笔画,像一年级小朋友看图识字一样,增长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古人聪明的才智,让我十分敬佩。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3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见,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

所谓甲骨文,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铜器,上面铸有很多铭文,称为钟鼎文(简称金文)。

这两种文字,因为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称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奏同文字,于是小篆通行,说文解字一书,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

汉朝以后,文字渐趋约易,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

魏晋以后,字体变为楷书,楷书书写容易,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通行同时,为了书写的便利,也出现行书及草书,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 仓颉造字 《淮南子本经训》说:

“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

《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很难得出结论。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荀子解蔽篇》说: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确的规律。

荀子认为,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

因此,一般认为,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由此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

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

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拼音:

hàn zì,注音符号:

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

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下面是我整理的汉字的来历和起源,欢迎大家阅读。

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

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

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

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

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

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

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

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

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

“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

”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相关知识 汉字主要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三类。

一、象形字:

如“日、月、山、川”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状的。

这些是狭义上的象形字。

二、会意字:

如两个“木”组成一个“林”字,两个“火”组成一个“炎”字。

指用会意法造出的字。

三、形声字:

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是两个字符组成的复合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意符)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声符)组合而成。

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旁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形声字是最能量产的造字形式。

汉字有多少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

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

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

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

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

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

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字字体发展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这样文字越造越多, 据统计, 形声字占汉字的 90% 左右。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参考:“汉字的起源”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hanzi/chhanzi.html ...。

搜集几个汉字的来历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

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

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

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

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的来历(3个字)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

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

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

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

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言时间:

11-9 21:

06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

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

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

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

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

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

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

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

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

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

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发言时间:

11-8 20:

43 造字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

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

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

例如:

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

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

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

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

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

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

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诗经的《大雅•

棫朴》亦云:

“周王寿考。

”。

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一语。

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

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

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

例如:

“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

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

例如《大学‧

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

中两项,“组字法”也;

后两项,“用字法”也。

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

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汉字的结构:

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欧语系是一维文字)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事物时,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讯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乃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一个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从组成字根以及空间的配置推断出其字义。

当时代演进出现新事物难以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也能以字根组合原则,合成出新字来用,例如中文的铀字,就是近代为了表现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而新造的字。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

如同样是“心跟亡”的合体,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导致不同含义;

文字右边有“乂”这个字的部件,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对左边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发现),如果右手上面拿东西就变成“攵”,有这个字根的,几乎都是攻击性或是用暴力达成某件事,例如攻、败、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字形(汉字书法):

“国”这个字的笔画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

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

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

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

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

上下结构,如“笑”、“尖”;

左右结构,如“词”、“科”;

半包围结构,如“同”、“趋”;

全包围结构,如“团”、“回”;

复合结构,如“赢”、“斑”等。

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

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

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

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

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

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

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

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

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

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

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

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

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

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

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

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

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

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

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

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

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

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

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

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而从古文的角度来看,用字本义,比起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过度依赖词语,会来的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畅精确使用汉字的复古作为。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

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

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

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

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

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

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

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

《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

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

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

GB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

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

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

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

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

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

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

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

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

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

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智能推荐

  • 印象笔记APP进行标注图片的操作过程2023-08-28 回忆条记APP曲直短长常受网友欢迎的一款手机应用,有些用户还不娴熟回忆条记APP进行标注图片的操作经过,这边为网友供应回忆条记APP进行标注图片的方法

  • 界首地名的由来(中国界首打一地名)2023-09-04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界首地名的由来,中国界首打一地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遗迹2》成就 永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怎么解锁2023-09-05 《古迹2》是热销游戏《古迹:灰烬重生》的续作。在本作中,人类幸存者将再次深陷可怕的世界,抗衡新的罪恶怪物和神通常的仇人

  • 喜马拉雅fm删除录音的操作过程2023-09-13 有的好友还不了解喜马拉雅fm删除灌音的操作经过,以是接下来就分享了喜马拉雅fm删除灌音的攻略。一起来学习吧

  • 截屏大师app的详细使用过程讲解2023-09-05 截屏大师这款手机截屏应用相信部分新手好友使用起来另有些坚苦,那么截屏大师该怎样使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网友讲解一下截屏大师app的详细使用流程,期望对网友有所帮助

  • 多闪APP绑定银行卡的操作过程2023-09-14 或者网友对多闪APP是有部分了解的,可是网友知道多闪APP绑定银行卡的操作历程吗?今日小编就来分享多闪APP绑定银行卡的操作攻略,网友能够去瞧一瞧哦

  • 清王朝的皇家陵园,清西陵和清东陵的由来2023-09-02 清西陵是清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7.5公里处,它始建于173年到1915年才完工,历经近两个世纪

  • 一嗨租车取车的操作过程讲解2023-09-05 亲们想知道一嗨租车何如取车呢?接下来便是小编整理的一嗨租车取车的操作流程批注,马上来瞧瞧吧,但愿能帮助到网友哦!一嗨租车取车的操作进程诠释进入到软件首界面中之后,

  • 羊肉的历史由来-藏书羊肉的历史由来2023-09-10 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便想吃羊肉

  • 简述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古罗马政治制度演变思维导图2023-09-14 古罗马经历了哪两种政体变化古罗马经历了共和体制和专制统治的政体变化,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

  • diy遥控船制作过程(如何做遥控船)2023-08-31 大家好,小裕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diy遥控船制作过程,如何做遥控船这个很多人还不清楚,现在一起跟着小编来瞧瞧吧

  • 我查查APP的详细使用过程讲解2023-08-31 我查查APP长短常不错的,最近尚有部分新网友还不太相熟该APP。那么今日小编就讲解我查查APP的详细使用进程哦,但愿不妨帮助到网友呢